高中英语创新教育的思考与尝试

2019-08-20 15:09

摘自:《安徽省芜湖一中》

21世纪带来知识经济的挑战,同时也将教育推到了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知识经济呼唤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教育肩负着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和提高全民族创新能力的特殊使命。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社会交往的国际化和经济发展的全球化,对公民的外语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高中阶段的外语教育是培养公民外语素质的重要过程,它具有多重的人文和社会意义,而英语是高中阶段外语教育的主要语种。因此,高中英语课堂教学要顺应时代发展,满足社会需要,离不开创新教育。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的主阵地。如何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出有创新精神、有开拓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当今教师的首要任务,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传统的英语教育较为教条化、模式化。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往往只被当作有口有耳的容器。课堂上英语实践的量少、面也窄。因此,高中英语的课堂气氛沉闷,缺少生机,这样课堂教学不能给学生创造主动学习机会,也谈不上创造力的培养。“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思想。“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提倡高中英语教学要鼓励学生通过积极尝试、自我探究、自我发现和主动实践等学习方式,形成具有高中生特点的英语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新课标指导下的课堂,学生应从以前被动的听讲者转变为课堂的积极参与者,他们的主体意识在这个过程中应得到充分的尊重与强化,2003年秋季启用的高中英语新教材无论在编写原则、编排体系还是在内容选择方面都较以前有了很大突破。结合英语新教材的特点以及高中学生的年龄、心理和认知发展水平,本人在教学中将创新教育贯穿于高中英语教学的各环节,作了如下尝试:

一、创设导课背景,为创新预热

“万事贵乎始”高尔基在谈到创作体会时这样说。同样,要想上好课,一个吸引学生的好开头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在学生心理准备还不太充分的阶段产生强烈的吸引力,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达到先声夺人,先入为主的效果。有则英语谚语说得好:“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了一半(A good beginning is half done.)。”在教授SEFC Book1B的Unit17“Great Women”时,我在第一堂课的开头,没有作任何和单元内容有关的讲解,只是邀请学生和我一起看了一段秋瑾临终就义时的录像片,时间约3分钟。片子开头是秋瑾饱蘸笔墨写下的“秋风秋雨愁煞人”,结尾是秋瑾带着脚铐走向刑场的沉重脚步声。在看和听的过程中,课堂里静若无人。但学生的内在潜力和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学生的思维进入兴奋状态,从而达到了良好的学习状态。虽然看似只和历史、语文、政治有关,但知识是相通的,对学生教育的目标也是一致的。语言的学习涉及到运用各种感官的过程。语言总是和情景联系在一起的。将学生引入到有声、有形、有景、有情的教学氛围,学生无疑会印象深刻,同时也为后面的教学做好了情感铺垫。

俄国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一千次相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的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的发展。”情感教育就是以情动人,以感共鸣,就是用具体的、鲜明的情感素材去感染学生,以真情实感去打动学生,使他们积极地去行动,而赋予创新精神的情感基础,就更能感染学生,去培养他们创新意识、激发他们创新的热情、磨砺他们的创新意志。

二、创设问题情境,将创新深入

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问题是思维的起点,问题又是创新的前提,创新都是从问题开始的。教师的教学在于善于设疑、巧于设疑,在中小学中实施创新教育,课堂教学的重要策略之一就是要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是暴露学生产生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的过程,另一方面是展示学生发展聪明才智,形成独特个性与创新成果的过程。

在教授SEFC2A的Unit4“Agardenofpoems”时,我从问题:Why do you think the writer chose “a garden of poems” as the topic of this unit?入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学生可以各抒己见。有学生说:“Poems are beautiful, they are like the flowers”;有学生说:“Poems are attracting”;还有学生说:“A variety of poems make up a garden, where we can admire Shelly, Libai, Dufu and soon.”;甚至还有学生提到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我始终只是充当着聆听者和服务者的角色:在每个回答之后给予赞赏的目光;在他们向我传递求助的信息时提醒个别关键的英文单词。对每个回答给予肯定,哪怕只是几个或是一个单词的回答。因为本身这个导问的设置目的就是让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进来实践,让每个学生都可在其中品尝成功的喜悦和成就感。

新教材时常提到“Brain-storm”(头脑风暴法),其基本做法是:教师先提出问题,然后鼓励学生尽可能多地寻找答案,而不必考虑答案是否正确,同时教师也不对答案作评论。这种广开思路的方法有助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因为一个人的思路越开阔,越容易产生创造性思维,其创造力就越高。尽管纵向与过去相比,中国学生创造力缺乏的状况已有好转,但横向相比,在世界范围内,尤其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学生相比,我们的学生往往创造力明显匮乏。诺贝尔奖得主朱棣文教授曾经说:“美国学生学习成绩不如中国学生,但他们有创新及冒险精神,所以往往创造出一些惊人的成就。”

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培养提供机会,同时,教师也应鼓励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主提问,把学生从“要我答,要我学”中解放出来,变成“我要答,我要学”。

三、创设互动氛围,将创新升华

课堂教学的互动有学生间互动和师生间互动两种形式。

我们45分钟的高中英语课堂,是由几十个学习经验、生活环境、认知水平、思维方式都各异的学生组成的,他们各有各的想法,各有各的特点。但合作学习不可少。在这个过程中,英语作为沟通交流工具的作用表现明显。学生在小组学习、集体研究等方式中,各自承担一定的任务,成员间是平等的互助互促关系,同时每个成员又对他人和集体起着重要作用。

如在教SEFC2B的Unit19“The merchant of Venice”时,我采用了分角色扮演。扮演各角色的同学一方面要演好自己的部分,同时又要顾及与他人的衔接、呼应。这不仅打破了传统的老师教、学生听的模式,使学生积极参与进来,也是对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苏霍姆林斯基说:"不能使学生积极参与是教师最大的过失"。Teamwork是当今社会极力呼吁和提倡的,也是我们实施创新教育所要培养的。

新的时代赋予教师新的含义,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教师再也不能将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而应转向关注学生学习方式、学习愿望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

任何时候教育都是双边的。教师和学生之间能否建立起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直接影响着教学目标的实现。所谓“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在教学课堂上,教师只是充当引导的角色,但这并不是说教师就可以站在一边,完全不管不问,教师同样也需要在适当的时候参与进来。只有实现了学生间、师生间的多项联系,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还是在教授SEFCBook1B的Unit17“Great Women”时,在第一堂课的结尾,为了将本节课的主题作进一步的延伸,我选择了一篇课外短文欣赏“The price of love”,并录成磁带,用来歌颂母亲伟大、母爱无价。在学生静听两遍过后,我首先谈了自己的母亲,接着让学生谈谈各自的母亲。无论是在听我谈,还是在学生之间互相告知、彼此谈论的过程中,学生的热情都很高,在这种互动的氛围中,真正实现了创新的升华。

当然,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高中英语的课堂实施创新教育也不是一朝一夕能明显见成效的。

要想培养出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的新世纪人才,还需要我们各方面的不懈努力。陶行知先生曾经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只要我们牢记这一点,真正用心、用情、用创新的方法去实施创新教育,我们的高中英语课堂定会开出绚丽的创新之花。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7月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

[3]汪刘生,白莉。《教学艺术论》,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1月

[4]张大均。《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7月